【前序】顶固“手拉手”爱心助学计划,在今年迎来了第十个年头。
十年,对于整个人生而言,或如白驹过隙;但就顶固爱心助学计划而言,这条路走得已然长久。
这种长久,离不开发起人——董事长林新达十年如一日的坚持。
他花了十年的时间,让每个人的善念在心底生根发芽、遍地开花,铺就了一条通往贫困地区儿童助学的幸福路。
顶固董事长 林新达
“手拉手”爱心助学计划的成立,最早要追溯到公司刚成立那会。
顶固是在2002年成立的,当时在国内有着一定的基础和影响力,所以就想一心一意把品牌做好。但是做了3年之后才意识到:顶固做的并不是真正的品牌,它缺少一种“灵魂”。
当时林新达正好在中山大学读哲学方面的MBA。在老师的哲学管理课上,林新达简单接触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,也在思考怎么将品牌和企业文化做一个结合。
之后,林新达在做品牌规划时就着重考虑了几个要点。其中一个要点就是:到底哪些人是目标客户?回头一看,消费者是顶固的客户;供应商是顶固的客户;员工,也是。最终,林新达决定围绕这三大客户群体去做品牌推广的落地。
但是这三方之间是缺少联系的,如何通过顶固这个平台以及文化去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品牌?从那个时候开始,林新达就策划了两个基金:一个助学基金和一个爱心基金。
爱心基金只针对公司内部员工。一旦某个员工的家庭有应急之需,基金将随时启动,并且发动其他员工募捐,一起将爱心传递下去。多年下来,这个基金还在有序运转中,也切实帮助到了很多的家庭。这样一来,企业的温度就建立起来了。
助学基金则不只针对员工,它更强调对社会教育的奉献。我们都知道,“助学”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,而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,能不能专注在某一个点上?考虑到很多偏远地区若没有校舍,那里的孩子从小就得辍学,最终我们把重心放在了小学教育上。
所以顶固的助学基金,“手拉手”爱心助学计划在2005年就正式推出了;第一所希望小学也从2008年筹划,到2009年正式落成。
2008年,顶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定在了云南省镇雄县中屯乡。
镇雄县中屯乡“齐心院子小学”旧貌
这个地方环境非常艰苦,在此之前有一座残破不堪的学校,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。若校舍得不到重建,中屯乡的几百名适龄儿童将不得不到山脚下的中心学校去上学。
可问题是,他们每天得把6个钟头花费在翻山越岭的上学路上,这必定是不现实的;即便实行住宿制,这对于高年级学生还行,对于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来说则完全行不通。去中心学校上学的路被堵住了,1~3年级的孩子几乎面临被辍学的命运。
镇雄县中屯乡“齐心院子小学”旧貌
为此,顶固重建了这所学校。
这是顶固捐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,也是林新达在这十年中遇到的最震撼的一次经历。
镇雄县中屯乡“顶固希望小学”新貌
2008年5月12日,汶川大地震。镇雄距离震中非常近,不过300公里,当时学校旁边的几所房子全部倒塌。
幸运的是,在地震发生之前,学校的原建筑已基本拆除完毕,全部学生被转移到了临时安全场所上课。所以当地震发生时,学校校长、当地教育局的人都打电话给林新达,说若没有顶固的这次行动,学校就会倒塌,全校7个年级,300多名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,将受到严重损害。
在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,林新达感到非常震撼,也非常骄傲,没想到这个无意中的举动,竟然避免了一场巨大的潜在伤害。从那以后,林新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:一定要把爱心助学这项事业持续做下去!
第一次云南助学之旅结束后,顶固秉承着“每年捐建或修缮一所希望小学”的承诺,将爱心几乎传递到了整个中华大地。一路走来,确实很艰辛,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。
但对顶固来说,最大的困难不是来源于外部因素,而是源于内心的自我挣扎——如何选址以及确定最终的帮扶对象。
团队合照
通常,顶固会针对帮扶对象制定一系列的标准,然后发动全国的代理商去当地偏远地区寻找合适的点。但当全国的候选名单一道涌过来的时候,困难才真正显现。云南的案例带给了顶固更多的震撼和信念,但企业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。经过重重筛选,只剩下2、3所相似的学校时,再想要确定最终的选项,内心则会倍感煎熬。
在选址方面,今年6月刚落成的大凉山州美姑县希望小学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案例。
大凉山,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,每个家庭都有很多个小孩。顶固所捐助的巴古乡三岗村小学,周围就辐射着两个自然村,一个村中仅1~3年级的儿童就达三五百人,两个村加起来可达上千人。
大凉山巴古乡三岗村小学旧貌
虽然有如此多的适龄儿童,但由于当地的发展困境,政府没办法配置更多的学校,也无法实施整体搬迁。如果这个村小维持不下去宣告停课,这些小孩就只能去中心学校上学,但是上学路途山高路远,极不现实,等待他们的就只能是辍学。
都说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大凉山这个地方本来就落后,一旦当地的孩子面临被辍学,就更加走不出大山,贫穷的现状只会更加恶性循坏。
顶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能让孩子们辍学,让他们有学习的机会,通过知识改变命运,走出大山,从根源上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现状。
所以,顶固每年除了捐建希望小学这个大项目外,还会对当地相对贫困的学生实施一对一的帮扶。比如,会让当地学校罗列5~10名单亲或者特困生名单,帮助他们免除学杂费。这些学杂费看似不多,比如一本书、一个书包、一支铅笔、一个作业本的钱,但即便是这样,有的家庭都负担不起。
很多学生甚至连一双鞋都没有,光着脚丫子来上学,让人看到后确实很心痛,所以顶固后来就联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,开展了“给孩子送双运动鞋”的专项公益项目,给这些年捐建学校的学生都送去了一双鞋。
大凉山“顶固希望小学”新貌
除了集体公益项目以外,顶固有条件的员工也会以个人名义认领资助一部分孩子。比如林新达个人就资助了十几个孤儿,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阶段都有帮扶。
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,捐建学校只是改善了他们的外部生活环境,而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,更值得去关爱。
为此,在项目举行的同期,顶固也会选取部分家庭进行回访。通过家访,更能了解到孩子们的真实情况,比如家庭背景以及整个生活环境。
在这当中,他们每个人都给了林新达很大的触动,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、单亲儿童甚至是孤儿,让人不忍为之泪流。
“我觉得作为一个小孩,如果在社会、家庭中得不到充分的爱,长大以后心理就很容易变得畸形,尤其是对于那些单亲小孩或者孤儿而言。”
在农村,很多小孩都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抚养。长辈们虽然对孙儿疼爱有加,但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教育、引导他们,自己也不清楚。
所以很多时候长辈在责备小孩的时候总是说——“你妈妈不要你了”;在学校和同学吵架,别人也总会说——“你是被捡来的”。潜移默化地,很多小孩在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,他们会觉得,父母好狠心。
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?对于这些小孩来说,父母并不是不爱他,而是因为成年人的世界太复杂,很多事情没法改变。作为长辈,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引导他。
爱心队伍到学生家慰问家访
林新达至今还记得有一个奶奶,一直都在向孙女灌输“妈妈不要你了”的思想。家访的时候林新达就告诉她:从今往后你一定要改变这种方式,告诉孩子,妈妈其实是爱她的,只是因为其它原因没有办法待在孩子身边。
可能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,当家访完准备回程的时候,这个小女孩一下子抱着林新达哭了起来不让走。那会林新达非常触动,也忍不住抱着她哭。“当我们走了很远,差不多到山下了,她还在那里哭,我只能朝她喊,下次还会来看你!”
这是林新达对孩子们的承诺,只是由于时间、地理上的限制,很多后续回访工作都交给了当地代理商去做。顶固把代理商们当成了顶固企业文化建设的“教育平台”,他们也会经常在学校举办一些自己的活动。
这样一来,每一所学校都能生生不息,有一个很好的延续。
回首过往这十年的助学帮扶路,有太多的酸甜苦辣值得去回味,有太多的场景还记忆犹新。
比如,第一次云南助学之旅就给林新达留下了太多的震撼。但要说在这十年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,那一定是江西宜黄站希望小学项目。
江西宜黄爱心助学项目学校旧貌
宜黄县是革命老区,这次希望学校的选址就落在了宜黄县下属的神岗乡党口村。在神岗乡,其实是有一个中心学校的,但这个学校距离党口村有将近7公里的距离,步行起码需要一两个小时。而现实情况是,围绕着党口村还坐落着两个很大的自然村,三村聚集,人口众多。从人口密度上来说,围绕这几个村落完全有资格办一个中心学校。但从教育局的角度来看,他们也没办法,省教育厅只会对“一镇一中心学校”的定位布局进行拨款。
林新达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,就联合南昌代理商一起去省教育厅申请指标。最终,通过赞助拿到了这个指标,投入了很多财力准备把这所中心小学建起来。
但是天有不测风云,就在新学校正打基础建设的时候,一天晚上老校舍所在的地方发生了泥石流,一块大石头掉落到学校里面,一个老教师和两个小孩不幸遇难。
宜黄县“顶固希望小学”奠基
林新达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痛心反思——是不是我们捐建得太晚了?如果早一年建好,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。时至今日,林新达心里还满是遗憾,印象深刻,久久挥抹不去。
在这十年中,无论是震撼、感动,还是遗憾,有太多的温情瞬间在洗礼着顶固人的心灵。如今终于有底气说,顶固“手拉手”爱心助学计划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十年。
很多人问林新达:你们靠什么坚持到现在的?林新达都会说:初心。
当你的发心很纯洁,你就不会在乎一时得失,这样才能生生不息地做下去。一不为名,二不为利,即使在这次十周年之前,顶固也很少对外宣传报道这件事情。所以只有不求回报地去做这件事,才能深远地感染周边的人,影响上下游三个客户群体的凝聚力。从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顶固第十所希望小学奠基·新疆站
有一年,公司因业务繁忙而耽搁了一次。马上就有很多代理商跑过来问:“林董,今年我们怎么不去了?”对于这些代理商来说,一次不去心里就很不是滋味。为什么?这说明做公益这个事情,已经内化成了顶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,就像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一般,不可或缺。
所以说,顶固爱心助学计划能够延续至今,能够凝聚客户人心,能够带动各级社会力量,背后都是有原因的:大家都把做公益当成一种使命,带着一颗敬畏之心,心灵相通,志同道合,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。
十年前,顶固正潜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却无法领悟其真谛;十年后,通过爱心助学这个项目,才真正塑造起了自己的品牌“灵魂”。一个有灵魂的品牌,它必定是有温度的。
通过这个活动,顶固建立起了在消费者、供应商和代理商三个客户群体间的感情连接。之后又拧成了一股劲,给全国各地贫困地区的小孩送去了温暖。
多年下来,无论是员工、代理商还是供应商,反馈都很积极,对自身、对企业,都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教育意义。
林新达觉得,参加这种活动对每个人的心灵都会有所帮助,它会让人的心态更加平和。他有时开玩笑说,“我们去捐建希望小学,不是我们在帮他们,而是他们在帮我们。他们在教育我们要戒骄戒躁,脚踏实地,心灵纯洁。在这些活动中,我带过我儿子去,公司很多员工也带着他们的小孩去过,相信这对他们的触动,对小孩带来的教育和帮助,远远大于我们去帮助别人“。
顶固第十所希望小学义工团
这种活动的开展,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是一种促进,同时也会深刻影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。从企业的角度出发,当每个员工的心灵得到了升华,相信他们会把这种真善美价值取向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。比如在生产上、采购上、工艺上、原材料应用上、工序上,不会做有害社会、有害他人的事情。
当每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这种责任感的时候,也会潜移默化地在供应商中形成一种示范效应,让他们意识到:低劣的产品不能要,自己的行为不能伤害到消费者。
"慢慢地,上下游就会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:做一个有社会使命、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。”林新达如是说。
在林新达的理解中,他认为公益是一种内心的崇高品质,来不得半点虚假。做好公益,也不能靠说几句简单的话,它需要花费大量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持之以恒地奉献下去。公益这条路不仅需要顶固以及它的上下游伙伴,还需要号召更多的同行参与进来,为更多的人创造幸福。 林新达和他的伙伴,花了十年时间铺就了一条通往贫困地区儿童助学的幸福路。下一个十年,一条更宽广的幸福路正有待更多的人去成就。 瞧,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神,正在远方的破旧校舍下翘首以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