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在一线品牌和三四线品牌的竞争已经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,无论是品牌影响力、产品力,还是团队、营销、渠道等,都拉开了很大的距离。我预判,五年内,行业就会充分洗牌,形成寡头垄断。”
——楷模定制营销总监 万应明
厘清核心优势,走差异化路线
《中国定制家居》:现在定制行业特别火,备受资本青睐,因此跨界入局者也甚多。您认为跨界的难点是什么?
万应明:我认为难点主要有四个方面,第一,对定制项目的运作特点必须有清晰的认识,要遵循定制行业的基本运作规律,抛弃固有经验;第二,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;第三,找准自身切入定制领域的优势,有效整合资源;第四,走差异化路线,做好产品定位,聚焦精准受众。
《中国定制家居》:2018年下半年整装“爆红”,您认为定制企业涉足整装的时机成熟了吗?
万应明:整装肯定是一个更大的市场,但每个企业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行动。现在有些企业连定制都没做透,核心优势也不够突出,却去涉足整装,这就有点本末倒置。当你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得足够强(产品强、渠道强、营销强或引流能力强等)的时候,涉足整装是在做加法;否则,贸然涉足整装对于主业反而是一种拖累。而且整装具有周期长、施工标准化等痛点,准时交付更是一个大考验,不是随便一个企业就可以轻松驾驭的。所以,总而言之,企业在涉足整装前,必须弄清自己的核心优势。
马太效应加剧,5年内或出现寡头垄断
《中国定制家居》:2018年价格战可谓来势汹汹,您觉得价格战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?
万应明:价格战将加剧马太效应,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,三四线品牌的生存空间则会进一步被挤压。现在一线品牌和三四线品牌的竞争已经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,无论是品牌影响力、产品力,还是团队、营销、渠道等,都拉开了很大的距离。定制行业现在的竞争格局跟10年前的家电行业很像,我预判,五年内,行业就会充分洗牌,形成寡头垄断。
《中国定制家居》:5年,会不会太快?感觉这个行业才刚刚成熟。
万应明:不尽然吧。大家之所以会感觉这个行业刚刚成熟,是因为市场还不饱和,行业还在享受人口及房地产增长带来的市场红利,但已经处于“后红利期”了。
精准定位,无惧竞争
《中国定制家居》:确实,2018整个行业的增速都在明显放缓,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,企业应该如何应对?
万应明:首先,产品定位一定要精准,走差异化这条路;其次,如果短时间内做不到全面开花,就选择进行局部突破,吃透强势区域,这也是一种突围之道;第三,做小而美的小众品牌也是一种突围之道,无论是从材质上,还是在营销打法上进行创新,只要把脉精准,都可以找到突破点,关键在于盘点优势资源,找准发力点。
《中国定制家居》:行业在过去的两年企业扎堆上市,资本的涌入明显加剧了行业的竞争,楷模将如何应对这一日趋激烈的竞争?
万应明:企业上市无非是出于两大需求,一是产业扩张,二是扩大市场影响力。从这两方面来看,楷模暂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。楷模经历过15年的风风雨雨,现金流一直都非常良性,在市场上也形成了不俗的知名度。
而且,上市是一柄双刃剑。上市后,资本市场对利润的要求非常严格。某些时候,企业为了逐利,会违背初衷。不管是做成品家具还是定制家具,“美感”都是楷模的第一追求。我们绝不会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需求,牺牲客户的体验感。所以,楷模无惧这种竞争。
卡位智能家居,深度挖掘市场需求
《中国定制家居》:楷模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探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,您看好智能家居的市场前景吗?
万应明:现在各行各业对智能家居未来5~10年的市场前景都非常看好,而且国家也不断推出各种产业政策进行指导和扶持。这是大方向,大趋势,作为企业个体,也应该紧跟这一趋势。在智能家居这个版块,楷模算走得比较早的,研发出的产品比较完善,具有先发优势。
在我们集团内部,智能事业部原本是作为独立的部门进行运作的,直到2018年5月份才将它并入到定制项目,让智能家居的落地更顺畅,推广速度更快。
《中国定制家居》:当初设立智能事业部的出发点是什么?
万应明:给楷模的每一个子品牌赋予智能因子和元素。
《中国定制家居》:这种智能是不是更偏重功能性?
万应明:不,是功能和智能并重。功能和设计一直是楷模的两大标签,而功能和智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比如在鞋柜里增加除湿、除臭功能,这种属于功能;而智能的基本特征是使用更方便,实实在在给生活带去便利,围绕这个目的其表现方式也不一样。有些功能性的产品需要通过手动,而智能可以通过语音和无线来控制。
文/王娟